为深化STEM教育实践,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实验幼儿园4月27日下午以陕西省STEM大赛为依托,组织了一场充满启发的教育教学分享会。省级优秀奖获得者宁亮亮老师与市级奖项获得者徐凡琳老师,分别以《废纸“重生”》和《小鸟喂食器》为案例,分享了她们的课程设计与参赛经验。全体教师在观摩与研讨中汲取灵感,共同探索STEM教育的多元可能,为科学教育注入新活力。 《废纸“重生”》的创意实践 在分享会的开场环节,省级优秀奖获得者宁亮亮老师带来了她的获奖课程《废纸“重生”》。该课程以环保为主题,从“废纸还能做什么?”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幼儿展开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探索。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撕纸、浸泡、重塑等步骤,亲历废纸再生过。 宁老师巧妙融合跨学科知识:数学领域的“水量测量”、工程领域的“模具设计”、语言领域的“实验日记记录”,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材料的物理变化与环保价值。视频中,孩子们兴奋地展示作品时,宁老师抛出问题:“为什么纸浆干了会变硬?”引发幼儿观察与讨论。她总结道:“STEM教育是让孩子用双手验证想法,用行动改变世界。”课程不仅展现了环保理念的渗透,更让教师们看到如何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 《小鸟喂食器》的诞生与启示 紧随其后,市级奖项获得者徐凡琳老师分享了她的参赛案例《小鸟喂食器》。徐老师带领孩子们从设计、选材到制作,完成了一场充满温情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幼儿测试木片、塑料瓶等材料的承重性,探索喂食器的悬挂方式,最终合作打造出简易却充满童心的作品。 徐老师提炼出三大备赛经验:一是题材导入贴近生活,从幼儿日常观察中挖掘项目价值;二是善用低结构材料,如吸管、瓶盖等常见物品降低操作门槛;三是聚焦真实问题解,通过“如何让小鸟安全进食”培养幼儿的同理心与工程思维。她特别提到:“比赛中评委更关注幼儿的主动参与。我们的喂食器或许不够精美,但每个环节都有孩子的思考和痕迹。”这句话道出了STEM教育中“过程重于结果”的真谛。 从案例到实践的教育共鸣 分享结束后,全体教师围绕两个案例展开深度研讨。针对《废纸“重生”》,教师们提议开设“班级废纸回收站”,引导幼儿长期记录纸张消耗与再利用数据,将环保教育常态化;对于《小鸟喂食器》的低龄化延伸,大家建议采用“大材料、少步骤”策略,例如用纸箱制作喂食器基底,匹配小班幼儿动手能力。 讨论中,青年教师梁丹感慨:“原来STEM不一定要高科技,生活中的普通材料也能承载大创意!”夏园长在总结中强调:“无论是废纸再造的环保启示,还是喂食器承载的生命关怀,STEM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现场教师们认真记录灵感、分享班级案例,教研热情持续升温。 一场比赛,两段精彩实践;一次分享,无限教育可能。实验幼儿园将继续以STEM教育为纽带,守护幼儿的好奇心,赋能教师的创造力。当我们看到孩子们举起再生纸时的自豪笑脸,听到他们讨论喂食器改进方案时的童言妙语,便更加坚信:教育的真谛,就在这些探索与成长的瞬间里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