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上,专家和名师的讲座高屋建瓴,既有对课程标准的深度解读,又有对教学改革的创新探索,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碰撞出璀璨的教育火花。这场研讨会不仅为小学数学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阶梯,更吹响了深化课堂变革的号角,激励着教育工作者在践行新课标理念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共同谱写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名师引领
俞正强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除法竖式的本质,记录分的过程、学生在记录中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这么写,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和所遇见的问题,进而感受数学中的乐趣。
朱国荣老师的课简直是一场数学文化之旅,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历史文化到学科思维,这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人文底蕴与理性精神。
吴正宪老师的课犹如一幅灵动的画卷,用一个个故事带着孩子们玩出数学思维。这不仅是数学课,更是思维启蒙课,生动诠释了让数学好玩,让学习发生,值得我们反复琢磨。
牛献礼老师的认识面积,用小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实践推导出面积,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跃迁,真正理解面积的本质。
华应龙老师以“中国脊梁”为主题,融入心算教学,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国数课”。课堂上,华老师先讲述了数学家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研究、用心算攻克难题的故事,展现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随后,他引导学生进行心算练习,从简单的数字运算,逐渐深入到复杂的心算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心算能力,更被科学家们的精神所鼓舞,让“国数课”成为培育学生爱国情怀与数学素养的金牌课堂。
张霞老师的《数说千年飞天梦》:以中国航天数据为素材,将数学与科技、家国情怀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科学探索精神。
强震球老师的《分数的意义》:以小小的圆片为媒介,让学生理解分数概念,让数学与美学共舞,传递文化自信与创新思维。强老师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聚焦评价改革,强调通过动态反馈与精准指导,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标准的深度融合,赋能课堂实效提升。
郝高峰老师的《分一分(一)》以“分月饼”切入,引导学生折叠、标记圆形纸片,亲历“平均分”的具象操作,理解分数的产生。让分数与生活无缝链接,真正实现“手中有物、心中有数”。
周卫东老师的《乘法数量关系》:在真实问题中构建乘法模型,体会数学的现实力量。周老师倡导“深度学习”模式,以本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打造具有“意义感”“画面感”的课堂,让知识在生活情境中鲜活生长。
朱德江老师的《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坡度的数学问题,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朱老师提出以“大概念”统领单元整体设计,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关联,推动数学教学从零散知识点转向深度理解的系统性学习。
学习分享
李倩老师主要分享了华应龙老师的国数课,华老师以《国之脊梁》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究心算,把红色基因与数学思维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更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这也提醒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理论讲座环节,李倩老师主要分享了朱德江老师关于素养导向——聚焦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从单元整体设计、落实素养目标、学习深度发生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让老师明白单元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想(问题)—做(任务)—说(想法)—悟(概念)”的探究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李倩老师对组员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在未来的教学中,希望大家将继续以新课标为指引,不断学习和探索,把从名师那里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打造高效、有趣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张晴:参加本次"名师之路"教学观摩活动,我深刻感受到名师们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创新理念深度融合的教学智慧。俞正强老师的《除法》示范课以生活化情境切入,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算理,展现了"活教知识"的灵动;朱国荣老师《度量衡的产生与统一》通过历史溯源与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厚重。吴正宪老师《曹冲称象》巧妙运用跨学科思维,以故事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推理意识,令人耳目一新。
王毅毅:周卫东老师的《乘法数量关系》一课,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思维画卷,将抽象的数学模型与鲜活的生活情境巧妙交织。在2025年的春日课堂上,我有幸目睹了这堂充满哲思的数学课,深刻体会到数学教育如何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周老师以 "苏炳添跑步" "复兴号高铁" 等真实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 "路程=速度×时间" 的乘法模型。这种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模型的升华过程,让我想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模型意识"培养——真正的数学学习,是让学生在具象与抽象的往复对话中,看见知识背后的思维脉络。
研讨会虽已落幕,但思考与探索永不止步。教师们将把研讨收获转化为教学实践,在课堂上播撒变革种子,用新理念、新方法助力学生成长,让数学课堂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小学数学教育书写崭新篇章。